机构概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从其前身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云南紫胶研究站建立时算起,至今已有56年。56年中,研究所经历了由小变大,由紫胶研究的单一学科发展为资源昆虫学、生态学、植物学、生物技术、林产化工等多学科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

1.建立定位观测点

19553月,中国科学院与原苏联科学院合作,由两国知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组建科学考察队,对云南的紫胶产区和紫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中苏联合组建的云南生物考察队中方队长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著名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副队长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蔡希陶教授和赵星三副所长;苏方队长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波波夫教授、副队长费德罗夫教授。

1955323日考察队正式开始了对云南紫胶生产地区的考察,先后赴思茅专区(含现在的西双版纳州)、保山专区(含现在的德宏州)、大理、临沧等专区(自治州)的紫胶虫分布区。当时考察的主要目的、任务和要求是:调查了解云南的紫胶产区、产量、发展前途;紫胶虫的生活史、紫胶的化学成分;向苏联引进紫胶虫的可能性。考察内容涉及紫胶虫及其病虫害、紫胶虫的寄主植物、紫胶产区的气候、土壤、紫胶产量等。

刘崇乐先生建议在景东建立观测点,开展紫胶虫、寄主植物、病虫害和气象观测,经综考会同意,决定在景东建立观测点。观测点被确定在景东县城北郊10公里处的董家山,董家山位于弥宁公路167公里处,把边江绕董家山东南坡,选择董家山建立观测点的理由是:该地已接近紫胶虫分布的北缘;董家山的植被系云南紫胶产区较好的植被类型;董家山有明显的东、南、西、北四个坡向,便于开展对紫胶虫及气候研究;已发现的主要寄主树在董家山及附近都有分布。

2.建立工作站

1958年,景东观测点由综考会交昆虫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云南紫胶工作站。

1959年上半年,云南紫胶研究站交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后,紫胶研究站由昆明动物研究所领导,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景东紫胶工作站。

1960年,景东县办紫胶场并入紫胶工作站,紫胶场的土地、房屋、人员也随之移交,除该场场长由景东县另作安排外,其余9名工人全部转入紫胶工作站。

3.建立紫胶研究所

19613月下旬,经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批准,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在云南墨江召开了全国性的紫胶生产会议。同年76日,林业部、商业部在向国家科委并报国务院的关于发展紫胶生产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发展紫胶生产的方针和发展紫胶生产的三点建议。其中第三点建议是:紫胶生产,就全国来说还是一项新的工作,经验还不多,而发展这项生产,无论在树木、气象、昆虫、化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为适应今后的工作需要,建议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的基础上建立紫胶研究所,并对其他几个有紫胶生产的省、区进行技术指导。

19611025日,国务院以国林曾字170号文批转了林业部、商业部关于发展紫胶生产问题的报告,同意建立紫胶研究所,批文指出:紫胶研究所可以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的基础上,按精简精神,适当地扩大建立,由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中国科学院在收到国务院批文后,立即以(61)院计研字572号文关于成立紫胶研究所的问题通知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建议紫胶研究所成立后经费由林业部负责,业务上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指导,云南分院在给中国科学院的复函中同意此建议,林业部、中国科学院19624月又以(62)林院张字第75号、(62)院计字第243关于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扩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的问题,联合行文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云南省林业厅等单位。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研究确定,为使科研工作更好的结合生产,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以林业部为主和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人员编制,经费等由中国林科院具体管理;中国科学院负责业务上的技术指导,所名定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编制由国务院编制委员会批准暂定为45人。该文已明确指派中国林科院王庆波同志前来办理紫胶研究所的接交事宜。交接工作于1962531日全部完毕。自196261日起,由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建立紫胶研究所。

4.下放及收回

文革中,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于19711月下放到云南省,更名为云南省紫胶研究所。当时,6人被调到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队,15人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5人调广东省林业局,另有部分人员自己联系单位调出了紫胶研究所。文革下放,科技力量分散,使紫胶研究蒙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科研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结束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调整为农林部(当时林业部尚未重建)与云南省双重领导,以云南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1978年国家林业总局以(78)林科字105号文,向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函商紫胶研究所领导关系的变更问题,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以革函字(19791号函函告国家林业总局,同意将云南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改为以中国林科院为主与云南省林业局双重领导。197921日,国家林业总局以(79)林科字14关于改变云南紫胶研究所领导体制的请示报告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该文称因为这个所要承担南方八个省、区的科研任务,所以恢复以中国林科院为主与云南省林业局双重领导的体制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1979326日,国家科委、林业部以(79)国科发计168号(79)林科字32号,即关于调整云南紫胶研究所领导体制的报告。联合上报国务院,报告中提出鉴于该所承担南方八个省的科研任务,且紫胶属国家战略物资,为加强其科研工作的领导,经林业部征得云南省革委会同意,拟将云南紫胶研究所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为林业部与云南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79411日,经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总理批示:拟同意,请邓副主席、秋里、耿飚、王震、任重、谷牧、世恩同志批示。七位领导都圈阅同意。

1979521日,林业部派刘英俊、许俊二同志就紫胶所的接交与云南省林业局进行了具体协商。从1979525日起,紫胶研究所正式收归中国林科院领导,所名云南省紫胶研究所恢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从1971年下放给云南省到19795月正式收回,经历了九年时间。

5.所址变迁

1955年,云南生物考察队在景东董家山建立观测点时,工作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1962年建立紫胶研究所后,由于董家山各方面的条件难以保证研究所研究工作的开展,国务院(62)编委中字97号文批准紫胶研究所建试验林场一所,1963630日,中国林科院以(63)林院办字132号文,函请中共景东县委协助在景东县选择交通方便、有两叁仟亩宜作研究基地的地方建所。部院领导提出选址应遵循:1、必须在城郊交通方便易于解决水电、学术交流及设备安装等问题的地方;2、试验地必须具有各种坡向、各种立地条件的试验对照区;3、所址必须有二千至三千亩成片的土地以便开展寄主树栽培和胶虫放养试验以及建立苗圃和基建所需的平地。根据以上指示,经景东县委同意,所里先后派人到锦屏镇的几个地方选择,经比较,认为县城南郊龙泉寺后的枇杷山比较适合。张克侠副部长(兼中国林科院院长)也曾到景东指导选址。1963年夏天,初步确定其四至:东至马关桥,西至大水沟及县农具修配厂房相连,南至樱桃凹脚旱井与文旧生产队接壤,北以弥宁公路为界。

1964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思茅专员公署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紫胶研究所在景东县城南郊征用土地2034亩(其中荒山1700亩,旱地22亩,新开荒地300亩,水田12亩)作为实验用地。一九七五年,所部由董家山迁到枇杷山。

1976年至1978年间,在枇杷山修建了办公楼、化验室、食堂、车库、油库、住宅、球场。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职工住宅楼、图书情报楼、俱乐部、太阳能浴室、仓库、发电机房、水井房、蓄水池等,完成了建所后最多的基建项目和投资,研究所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由于景东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给科研工作和对外交流带来许多不便,上级也很难解决各方面的条件支撑,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为选择一个交通、通讯、学术交流等各种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建所,一直是部、院、所领导和全所职工予以关注的大事。1965年后,曾先后在云南思茅、建水、广西邕宁等地选择所址、1971年所下放云南省后,经云南省林业局同意,19727月,又在通海、华宁、石屏、建水等地选址,也因条件不具备等原因,选址没有成功。

1979年中国林科院收回紫胶研究所后,欲将紫胶所迁往广州,同时将热林所由海南尖峰岭迁入广州并成立中国林科院华南分院,后因华南分院未能成立及其他原因,紫胶研究所未能迁广州。

1981116日,中国林科院以(81)科办字8号文发云南省林业厅,商榷在昆明解决建所和试验地问题。文称:经反复研究,院同意把紫胶研究所迁往昆明较为适宜,景东拟保留一个试验站,这样还可增添其他林产资源的研究,对开发利用云南和西南地区林产资源均十分有利。

多次的选址和迁所未能成功。为解决第一线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林业部于1983519日、198443日两次发函给云南省人民政府,协商在昆明建立紫胶研究所的后方基地问题,19848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函复林业部,函称:为妥善解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第一线科技人员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紫胶科研和生产的发展,经省政府研究,同意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在昆明市金马寺王大桥金汁河边的预留生活小区内建立后方基地,可征地五亩,建住宅二千五百平方米,落户四十户。

1984113日中国林科院转发了林业部关于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在昆明建设后方基地计划任务书的批复19869月建筑面积2500m2的职工住宅竣工。19891月,所科研中心转移到昆明。19902月,建筑面积3230.45m2的科研楼竣工。

随着所的发展,王大桥6.68亩地已经不适于研究所科研发展的需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又开始在昆明近郊选址,多次与昆明市三农场协商土地有偿划拨事宜,1997424日与三农场签订了《国有土地有偿划拨意向协议书》,其间院领导、院基建处多次派人来所帮助解决征地中的各种困难,并向林业部申请以《中国林科院花卉研究培育与开发中心、云南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昆明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林业部,19971023日林业部批准在昆明征地35亩。

19971117日,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江泽慧院长一行,在昆明震庄宾馆与云南省及昆明市领导同志、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土地有偿划拨问题,在云南省及昆明市的大力支持下,初步达成协议,交由资源昆虫研究所与昆明市三农场具体办理。

1997121日与昆明市三农场正式签署了白龙寺36.21亩土地的有偿划拨。1999720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中国林科院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0218日,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079号文批复了《中国林科院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初步设计》。2001425日云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云计高计(2001329号文,即云南省计委关于云南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了以资源昆虫研究所为依托的云南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政府给予立项资助,实行省院联合共建。2001811日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1326号文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国林科院昆明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综合科研楼的建设计划的批复,批准中试基地二期工程综合科研楼的建设计划。

20004月开始建设,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包括院区工程、紫胶及白蜡车间、精制漂白胶车间、锅炉房、仓库、汽车库、温室、中心变电所、供水及污水处理及其他零星工程在内的建筑面积4383m2的一期工程2002118日完工并通过中国林科院的工程验收。2003324日建筑面积为4654m2的综合科研楼竣工验收,中试基地建设完成。2003518日资源昆虫研究所由昆明市王大桥搬迁到昆明市白龙寺新址办公。

202111月资源昆虫研究所正式更名为高原林业研究所。